蘋果的滋味(借用黃春明小說題目)
1950 年代,物資缺乏,普遍貧窮的台灣,一家人能夠填飽肚子就很滿足,根本不要想飯後還有水果之企圖,小學時班上遠足,看到有位同學帶一顆蘋果當餐後水果,全班都非常羨慕,直到有一天有機會嘗試五爪蘋果,天啊!從來未曾有過的滋味,既香又甜,吃起來還沙沙的,當時覺得真是人間美味,長大以後,台灣的經濟起飛,物資豐饒,蘋果不再是奢侈的食物,也慢慢懂得蘋果有許多不同種類,才知道沙沙的蘋果並不好吃。
1980 年代,留學美國,第一次看到一個地大物博,科技發達的國家,人才濟濟的大學,實驗室儀器精良,應有盡有,當年個人電腦並不普遍,為了撰寫論文,只好利用實驗室的多人共用 IBM 電腦打字,IBM 電腦使用需要背誦幾個特殊的 code,非常不容易使用,當Macintosh 蘋果電腦出現,提供大學生特價購買,我湊出一生的積蓄,購買了第一台Macintosh SE。有了人生的第一顆蘋果,英文寫作、繪圖,如虎添翼。蘋果電腦的滋味,令人興奮,1990 年回台灣,落腳成大,還攜帶它回台。
2000年代後期,Steve Jobs 發表了第一代的 iPhone,將手機、個人電腦和各種 app 集於一身,社會的生活型態,新型的 iPhone 每兩年就更新一次,全年的股價已從 2007 年的94.6 美元飆升到今年的 223.84 美元,蘋果公司的總價值達到一兆美元,富可敵上百國!
即使生活在蘋果充斥的社會中,我仍然沒有忘記這輩子吃的第一口蘋果的滋味。回顧自己的研究生涯中,毫不缺乏蘋果的滋味,譬如第一次的國科會個人型研究計畫,第一次擔任國科會的主題研究計畫召集人,第一次拿到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,味道甘甜,令人難忘。
2018年,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受到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青睞,再度讓我想起蘋果的滋味。兩年多轉眼而逝,我們既不忘初衷,更著眼於負責任的永續發展,於是在2020年決定率全國各大學風氣之先,推出第一本由大學所撰寫的「永續發展報告書」。一方面呼應成功大學對於聯合國SDGs指標的看重,同時也期許自己用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,以後代的永續生存指引如今的發展策略。
別人所給予的太多,我們能給予的太少,所以我們願以感恩謝天之心,師法自然、安步當車、創新永續。
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主任
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所
湯銘哲 特聘教授